资讯动态

新闻动态

不到一百页的图画书,如何讲透四千多年世界

发布时间:2020.04.03
分享到:

有这样一件东西。你可以从它身上看到人类社会的变革,它承载着历史;你可以从它身上看到科技的高度,它是科学的造物;你还可以从它身上看到美的形态,它是美的化身。


有时,它象征财富和权力;有时,它见证我们复杂的情愫。


从古至今,它都与我们相伴,从未离开。它是建筑,是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诠释,它的故事是理解世界的钥匙。

——《建筑的故事》



绘本《建筑的故事》豆瓣评分9.1,是帕特里克·狄龙倾力打造的一本建筑历史绘本。作者既是建筑师又是历史学家,还拿过普利策新闻奖。这三者结合在一起,让他既有理科生严谨的学术思维,又有文科生对人文知识的深入了解,更难得的是他具有故事思维,能把前两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


书的绘者斯蒂芬·比斯蒂,是英国知名手绘插画家、享誉国际的剖面图大师、DK御用插画师,他热爱历史、建筑与绘画,惯用墨水与水彩创作,据说他画画不用尺,每一张图都是他一笔一笔画下来的。


帕特里克·狄龙

斯蒂芬·比斯蒂


两位大师的联袂创作,让我们看到了跨越3000年的磅礴建筑史,也不得不惊叹于人类智慧的结晶。


《华尔街日报》曾这样评价这本书:这本书是献给与人类史相伴随的建筑颂歌。



从稻草屋到摩天大楼,从宫殿到艺术中心,不到100页的绘本,它带我们横穿了世界七大洲,也穿越数十世纪,进行了一场奇异的建筑之旅。本书选择了世界上16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帕帕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泰姬陵、紫禁城、水晶宫、悉尼歌剧院等等,并讲述了每栋建筑背后非凡有趣的故事。


不仅如此,书中还绘有细致微观的剖面图,让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结构,并欣赏建筑的创作者的天才灵感。


相信我,看完这本书你会像被点亮建筑观赏技能一样,所见之处均与以往不同。



横跨3000年的故事

揭开建筑与我们命运的联结


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曾说:“建筑最有趣之处,它总是走向新世界,而不是返回旧世界。”


几千年来,人类为了遮风避雨,保护家人不受到野兽伤害,保护财产开始了房屋建造,从洞穴、木屋、框架结构房屋、石屋、砖屋、土坯屋等等,不断实验、不断总结,试图建造出更加满足需求的房子。



世界各地差异很大,于是也就出现了形态、材质与众不同的房子。


“因纽特猎人用雪块来建造房屋,他们称之为冰屋;斐济人用芦苇编织墙壁;喀麦隆原住民用泥土和草建造起了形似蜂巢的房屋,他们为自己的家感到自豪,并把它装饰的与众不同--有人在泥墙上绘制图案,有人将屋顶涂上涂上鲜艳的颜色,还有一些人则在屋梁上雕刻动物图像。”


从最开始的满足居住需求到后来的居住舒适度不足,如:室内光线昏暗、室内给水系统不够完善、保温性能差等等,人们开始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改善用玻璃采光、通过烟囱在室内生火、供暖系统进行取暖...


建筑的迭代升级带来了全新的改观:为了居住安全,制定了新的法律;远渡重洋的商人带来了修建房屋和楼梯的新方法,使得建筑文化得以传播;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建筑所需可以批量生产了;发明家发现的玻璃新工艺,增加了玻璃的抗压性和保暖性;电梯的发明增加了生活的便捷性,使得建筑物的高度不再受局限;电力的发明让电梯动的同时,也让夜晚城市中生活下的人焕发生机

...

建筑从单一而变得多元化、温暖、温馨而又明亮。


建筑不再只是住宅的代表,逐渐出现了商店、办公楼、医院等满足生活所需的场所。



《建筑的故事》纵向追溯人类建筑史,从原始人寄居洞穴躲避野兽袭击开始,到21世纪英国建筑师修筑草砖房以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结尾,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五个时期,3000年的历史长河,建筑发展与人类史相伴相随,见证着历史变迁。


但你千万不要把它当成一本枯燥的“建筑史”,它其实是一本“改变世界的建筑们的传记”,除了图文并茂的告诉你哥特、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国际主义……等风格的特征,还会为你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让你身临其境地体会建造者的梦想与灵感,感受一个个波谲云诡的大时代。



16座伟大建筑剖面图

当你想要了解一栋建筑就要深入了解它的内在


故宫,是个北京旅游必去景点,日接待八万访者,炎炎烈日下,摩肩接踵的游客,在大铜狮前摆好造型抢在人群间的缝隙中拍一张照片,又立刻匆忙地赶往下一座宫殿拍下一张照片。


从最开始的皇家宫殿,到如今的旅游圣地,故宫历经600年风霜雨雪,依然风华正茂、壮美如初,并且这个超级大IP越来越备受瞩目。然而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座建筑。



《建筑的故事》通过紫禁城的剖面图,让读者可以从整体上看到建筑内部的构造和设计理念。图纸采用彩色铅笔绘制,并在图中画了一些人物,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比例感,让读者能够感受人与建筑的关系。


屋脊上的脊兽和房顶垂直飞了起来,金色的龙椅清晰可见,甚至可以看到坐在上面的皇帝,还附有详细的解说,全面展现了这座古建筑的内部布局和外观构造,让人一目了然。


书中也袒露出它所背负的期待与理想:“对中国人来说,紫禁城就是天下的中心。当人们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地赶来时,朱棣希望给他们看到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微型的中国,一个秩序井然,和谐美好的地方。”



除此之外,还重点讲解了中国的屋架和斗拱。中国建筑不同于西方使用桁架结构来搭建屋顶,而是用抬梁的方式实现屋架的抬升。柱子支撑起下方供人们使用的空间,柱子上方则承托横梁,成为主体结构。中国建筑中独具特色的深远,是靠斗拱实现的。斗拱通过构件层层累叠的方式向外出挑,延展出屋檐,并将屋面的荷载传递到柱子上。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屋架和斗拱,是中国工匠集体智慧的体现,是中国建筑技术和建筑美学的有机结合,亦是中国工匠对整个建筑业献上的珍贵厚礼。



同样的,这些剖面图,也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不同于中国建筑的智慧与力量。在意大利的维琴察,有一座民宅闻名天下,就是以完美著称的圆厅别墅。


维琴察对于建筑学来说,有着和希腊、罗马、佛罗伦萨一样的朝圣地位,维琴察所凝练的帕拉第奥,是学习古典建筑珍贵而生动的范本,维琴察及其周边的帕拉第奥建筑也被作为一个整体(包括23座城市建筑和16座乡村住宅)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西方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帕拉第奥造就了维琴察;也可以说,维琴察成就了这位文艺复兴的最后一位大师。帕拉第奥对古罗马建筑进行了详细研究,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风貌,那些帕拉第奥的市区建筑,以及散布在威尼托区的别墅,对意大利的建筑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帕拉第奥设计的别墅中,最著名的是为一位神父设计的圆厅别墅。


圆厅别墅以其高度的对称性和对比例的讲究闻名于世。建筑本身由一个带有穹顶的圆形的中央厅堂与四组围绕圆厅对称分布的正方形房间与门廊所构成,四个立面完全相同,整个建筑达到一种形式上的完备性。


除此之外,帕拉第奥在设计时特意将平面旋转了45度,脱离了指南针上四个正的方向的束缚,以利于每个房间的采光。这种从人的角度出发的对于标准化与理想化的适度调整也更令“神与自然的光辉”洒满了这座人的厅堂。


我们如何直观地领略圆厅别墅的美呢?


斯蒂芬·比斯蒂用精湛的画技,把圆顶别墅的一侧剖开,将圆顶别墅的内景一一展现:穹顶内壁的壁画、大厅的壁画、内部的旋转楼梯、每间卧室和每扇房门的位置等历历在目,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遍览别墅的结构和布局。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认为数学中包含着最美的奥秘,事物只有在数学比例的统领下才会表现出美感。所以当时的建筑师们热衷用数学来规划建筑。建筑的每个部分都是一个几何形状,整个建筑也呈现出几何形状。帕拉第奥设计的圆顶别墅就是一个套在正方形内的圆,并在四面各建一个门廊,使建筑达到了完美的平衡。故而,圆顶别墅被称为完美的房子。



斯蒂芬·比斯蒂不仅把圆厅别墅的剖面图,也把平面图等比例绘制出来,让人们对建筑理念和建筑语言有更直观地认识和了解。


斯蒂芬·比斯蒂画画不用尺,每一张图都是他一笔一笔画下来的,即便是圆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形状也不例外。他用画笔深入建筑肌理,把16座传世建筑抽丝剥茧,将建筑结构、建筑理念和建筑语言的精妙与深邃一一解读,让人们可以深入地了解建筑的方方面面。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建筑?


我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建筑物上,我们住在房屋里,我们在办公室里工作,我们在学校里上课。但是为什么人们开始盖房子?第一所房子是如何建造的?为什么这些房子看起来都不同?当我们建造能够抵御风雨的房屋时,为什么还要继续建造更大,更美丽,更坚固和舒适的房屋?


因为建筑不仅为人们提供住所,而且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和希望。它是历史和世界上最实用的艺术的见证。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物不仅是玻璃穹顶或混凝土梁和柱,而且还是情感建筑物。



参考:

小静:以历史为骨,以绘画为翼,解密建筑与人类的命运

关露:每一栋建筑背后都有值得细说的故事:宏伟视角下, 俯瞰建筑3000年

浪花朵朵:建筑的故事|一书何以风靡全球?普利策奖得主倾力打造的建筑历史绘本来了


*配图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