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新闻动态

《安家》3.8亿元老洋房被暴力改建,愿更新过程中给记忆多一点尊重!

发布时间:2020.04.03
分享到:

热播剧《安家》已经大结局,这部剧带火了深坑酒店,也带火了老洋房。生活中绝妙、神奇的建筑设计总能引起人们的目光和热议,设计师们将精妙绝伦的创意与城市风貌相结合,使艺术更加“接地气”。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脉象,透过一面墙一块砖,触摸到的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如没有拜访过高迪的建筑就不算到达过巴塞罗那一样,没有观光过邬达克的建筑,上海之行是有缺憾的。


邬达克在上海期间设计建成超过100个栋建筑,其中50栋先后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这一幢幢建筑构建起来那个记忆中的老上海,穿越百年时光,留存下来,似乎还能和你话百年前上海滩的传奇动荡的岁月。



 邬达克 


1893年,邬达克出生在斯洛伐克一个建筑世家,21岁从匈牙利皇家约瑟夫理工大学(今为布达佩斯理工大学)建筑系毕业。没想到,两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应征成为一名炮兵,被送到俄国前线。后在战斗中被俘虏,直到1918年,25岁的邬达克从战俘营流亡来到上海。


邬达克最初在一家美国人开办的克利洋行做绘图员,两个月后当上了经理,两年后成为了公司合伙人。后来,32岁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为了谋生,邬达克凭借着自己建筑设计师的背景,在美国建筑师事务所克利洋行找到了一份助手的工作。在那段打工谋生的日子里,邬达克不仅学会了中文,而且得到了第一个设计作品的机会。


▲建筑师邬达克


1923年,他与美国建筑师克利合作完成了位于福州路209号的美国总会(American Club)的设计。邬达克的天赋和才华,开始得到了发挥。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1925年,邬达克终于在圆明园路209号开办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邬达克洋行,成为上海建筑设计界一颗令人瞩目的新星。那年他32岁。


当现代人感怀旧上海风情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联想到那些西洋老建筑,感叹那些高大的梁柱、古典主义的拱券,或者是那些建筑本身挺拔简洁的线条之美。而这一切都和邬达克有关。


▲如今番禺路129号,就是邬达克在上海事业最鼎盛时期所居住的地方,是英式乡村别墅风格,由邬达克亲手设计并建造的。


从1926年至1947年,邬达克以其卓越的天赋和创新的设计,塑造了融贯中西的经典建筑,从而享誉世界。邬达克一生为上海留下了多达124件独具上海气质的建筑作品,有不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上海的地标,比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歌舞厅、花旗总会、沐恩堂等等。这些从二十世纪初就矗立在上海滩的老建筑,体现了融贯中西的上海风,已成为上海建筑的经典。几十年后,这些建筑都被列为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


▲邬达克设计的国际饭店,这座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很长时期里是上海第一高楼,过去也是远东第一高楼,更是把邬达克推向巅峰的作品。建筑师贝聿铭在成名后曾经回忆,正是见到了建造中的国际饭店,从而萌发出对建筑事业的兴趣。


在邬达克的建筑中,从早期的古典主义到后来的现代派、新装饰主义,还有他常常运用的哥特风格。虽然这些元素他都运用自如,但都不会完全遵循其中任何一种,做纯粹的概念建筑。诚如专家所言,邬达克的设计风格是不固定的,从克利洋行时期的古典主义(比如美国总会),到后来装饰和现代主义的一起使用,都带有很强的折衷,英式、法式、西班牙式的风格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这正成就了他的风格,成就了上海的建筑。




 邬达克的老建筑与城市更新 


在《安家》的剧情中,老板林茂根在买下一栋老洋房之后,发挥自己的“专权”,对房子进行私自拆改,还砍掉了院子里的罗汉松。


这个故事在现实中也是有原型的,那就是巨鹿路888号洋房被私自改建的事情,当时也是闹得沸沸扬扬。


巨鹿路888号,1999年被列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矗立在上海已近九十年。其所在建筑群(巨鹿路868-892号)是邬达克在成立邬达克洋行后所承接首个项目。整个建筑群是砖木结构建筑,共12幢,1930年建造。



2015年,巨鹿路888号洋房被一位私人业主以8000余万元的价格购得,并签署了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告知书和对此处建筑进行保护的承诺书。然而,时隔两年,2017年5月,此建筑已在业主雇佣的施工队铲车下成为齑粉,原建筑旧址上,立起了几根突兀的钢筋架构。


▲周围的建筑在修复,唯独涉事建筑在改建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最终,事件以:对违法行为人王某罚款人民币3050万元,责令其在10个月内恢复建筑原状;对2个政府责任部门及10名责任人员严肃问责,而告终。


为一处被拆的历史保护建筑,给予这样力度的惩处,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均可谓史无前例。


上海的这些老洋房,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满怀当时中西融合的设计灵感,为上海留下了众多丰富的建筑样式,成为“时空压缩”下的城市肌理。几十年过去,仍然让人惊叹建筑师的用心。


但这些建筑一旦遭到破坏,真正的历史痕迹也不复存在了,即使修复成原样,原先的工艺和材料也没了,不过是个假古董罢了。


城市的更新经不起肆意妄为!


上海是一座对历史记忆怀有敬畏的城市。今天的人们愈加明白,承载于历史建筑之上的,是一座城市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具有识别度的城市符号,是城市人文的脉络与肌理。这不只是上海的判断,而是全世界一切有文化、有情怀、有历史责任感的城市的共同意识。留住记忆,未必是为了“怀旧”,更不是什么“复古”,而恰恰是为了留住城市的底色——有底色,方有向前的动力。


▲《安家》中的龚家花园原型,如今经过改造,重获新生,保留了样貌和内部的古老家具、物件等,加入了全新的设计和分割,成为了一个多功能体验空间。


城市的更新,情怀和智慧一样都不能少。老建筑的修复,应该在不改变大的外观下,重新定义老建筑的功能,维护好邻里关系,能够兼顾历史和商业两个要求。


下面的关于邬达克建筑的经典改造案例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见证上海百年城市更新历史——武康路


当前城市更新逐渐从以大拆大建为主的形式过渡到留改拆并存的模式。国家从2008年开始探索城镇土地集约节约用地,并以广东省为试点,以“三旧”为改造对象,正式开展自上而下推进的“城市更新”活动。当前以广州、深圳和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更新活动从以大拆大建为主的模式逐渐过渡到留改拆并存,并鼓励社会和居民参与到城市更新行为中。


武康路作为一个城市更新的试点,在见证了上海百年历史后焕发了新生。2007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沙永杰接到任务,成为主持武康路风貌道路保护性整治工程的总规划师。但他自己也未曾想到,光重新规划这条1.1公里长的道路,就花了1年零3个月。而武康大楼作为武康路当之无愧的地标,沙永杰对大楼的修缮怀着近乎虔诚的严谨。

▲武康路上不少老洋房的立面是拉毛墙面



武康大楼位于淮海中路1842-1858号,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又称东美特公寓,始建于1924年,由邬达克设计,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


作为上海标志性历史建筑之一,百年来,武康大楼见证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建筑本身共同构成了上海独一无二的城市性格。然而,曾经不当的商业开发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都对大楼造成过伤害。


▲修缮前的武康大楼


大楼从外立面的色泽、纹理都遵循着老建筑进行做旧,不仔细看,根本分辨不出前后的差距。


怪不得负责维修的总设计师说「就是要看起来像没修过,才算成功了」。



修缮后的大楼虽然看上去变化不大,但在细节上,它的修复可谓费尽心机。


首先是对楼立面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原先的雨棚、晾衣架统统不见了,空调机架也进行了「收拾」,杂乱的外立面变得清爽干净多了。


▲外立面修缮前

▲外立面修缮后


为了让大楼沿街景观看起来更优雅,设计师改建了顶层空间,走廊和阳台都设置了晒衣杆。


露台上原本裸露的水泥地铺上了红砖,大楼居民们有了更好的休息场所。


▲阳台修缮前

▲阳台修缮后


在内部的修缮上,设计方参考大量的历史照片,还仔细研究了大楼建筑的原材料,诸多细节都是神复原。


▲如走廊墙面,就是拨开了原先墙壁的3、4层涂层颜料,最后才敲定使用偏深的湖绿色。


还有大楼露台的水池屋顶和墙面使用的泰山面砖,是几十年前大楼初建时用的砖料。


由于许多历史原因,武康大楼周围穿插交错布置了许多电线,如蜘蛛网一样把大楼的半身腰层层围绕了起来。


更新过程中,这些电线被埋入了地下,大楼也随即变得更利落起来。


▲修缮后的武康大楼


至今,武康大楼仍是一座供人居住的公寓,里面住着老上海人,也有慕名而来的新房客,甚至是外国人。


在老建筑和新店的交织下,它们吸引许多人前去,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文物保护的观念不断发展,以前的保护以“物”的存在为本体,现在不仅保护建筑本体,更注重以人和社区为核心,在切实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让优秀历史建筑作为城市和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参考:上海档案信息网《一个外国建筑设计师的上海传奇----邬达克和他设计的经典老房子》